古人过端午吃啥?古籍是这样记载的|热消息

央视新闻   2023-06-23 13:44:55

端午节,古人吃粽子有啥讲究?还有哪些节令美食让人大饱口福?我们看看古籍中是如何记载的。

黏食点心粽艾香 节令美味贺端阳

“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”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,粽子是端午佳节必不可少的食物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是最早记录“粽子”的古籍。其中提到“糉”(同“粽”读音),解释为“芦叶裹米”,是现代粽子的原型。

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粽子是纪念屈子投江这样的一个食物。南北朝时期,南朝有一本书叫做《续齐谐记》,当时就记了这样的故事,是五月五日,屈子投江,楚人拿竹筒,给它盛满米,然后用丝线裹在外面,投到江里面,以表纪念。

先秦时期,粽子大多用来祭祀。南北朝时期,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夏至节日食粽。”粽子成为夏至节令食物。唐宋之间,端午节日被官方确立,夏至、端午时间临近,夏至吃粽子的习俗纳入端午。

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那到底是用什么叶子去包?里面装的是什么样的米?它是甜的还是咸的呢?和我们祖国大地的地理环境、风土人情有关。黄河流域,这是个传统的杂粮区,产大黄米,他们包粽子用大黄米来包。长江流域种糯米,我们北方人管糯米叫江米,包江米的粽子。

乾隆十八年膳单记载,乾隆皇帝在端午节皇宫里摆粽子供,设“粽席”,当时皇帝膳桌上摆了1276个粽子,当天几乎不吃其他东西。“亲教宫娥群角黍,金盘射得许先尝”。宫人们用小角弓向粽子盘射箭,射中哪只吃哪只。用膳时,皇帝要喝菖蒲酒,赏众人喝雄黄酒。膳后配桑葚、樱桃及果茶等。

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明清时期北京城有一个特别著名的点心五毒饽饽。印有蜈蚣、蝎子这些图样的点心,《东京梦华录》就记载当时东京汴梁城端午节的时候吃香糖果子、粽子、白团儿、紫苏、菖蒲、木瓜。《燕京岁时记》上记说明清北京城会把菖蒲叶、艾蒿插在门边上,延续了好多古代夏至的习俗和食物。

古籍中还记载了很多地方端午节令美食,如甘肃民勤的“蒸面扇”、福建晋江的“煎堆”、广西玉林的“叶子饽”等等。在江浙地区,依然沿袭着很多古代流传的端午食俗传统,更有“五黄”“五白”“十二红”等讲究。其中的“五黄”即黄鳝、黄鱼、黄瓜、咸鸭蛋、雄黄酒,已经成为节俗必备的美食。

佳节美味取材各异 端午饮食古今相通

中华大地上丰饶的物产和不同的地理环境,造就了大江南北就地取材的地方饮食特色。然而作为传统佳节,端午的节令美食往往都以甜糯的黏食和香酥的面食为主,体现出节日的团圆与和乐。

在福建晋江,大家围炉而坐,正在品尝端午小吃“煎堆”,是饼状面食。在福建晋江民间,流传着“煎堆补天”的说法。古时当地居民耕海牧田,端午前后常常阴雨连绵,盼晴心切的人们想出端午节吃“煎堆”的妙招,祈愿天快放晴。在清代乾隆版《泉州府志》卷二十记载:“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”。 将糯米粉、麦粉和白糖、清水混合,大火煎烤,是一份独特的端午记忆,也传承了古时端午的味道。

福建省晋江市民俗专家 粘良图闽南这个地方它是旱地比较多,水田比较少,所以过去在端午节的时候,这里不绑粽子,粽子是要用稻米来做的,那个“煎堆”是用麦子做的,《泉州府志·风俗》这一部分里面有记载着我们闽南泉州晋江这边“煎堆”的端午习俗,清乾隆年间吃“煎堆”已经成为一种风俗。

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,在端午时节,“鸡未鸣时,采艾似人形者,揽而取之”。在客家聚居地江西安远县,大家喜欢用艾草制作艾叶粄用来招待宾客,或用于祈福祭祀,延传至今已有千百年。将艾草洗净,放锅内加水煲烂,煲时加碱水、适量油。将煲烂的艾草捞起,沥干水,放砧板上剁烂,艾草内加糯米粉和黏米粉和成面团,然后揉搓均匀,包香菇猪肉、萝卜荞头馅儿,加工成形后再蒸、煎。在传承中,客家人创新地在粄中加入韭菜、艾叶、香芋等食材增色添味,形成蒸、炸、煮等不同制作工艺,创新创造出100多种口味的艾粄。

江西安远县凤山乡井坵村村民 蔡倩我们艾叶粄做法也非常多种,比如有我们的蒸的,有煎的,有炒的,还有酿的,各种各样。在端午节这天,每家每户还会拿这个艾叶粄去祭祀,以此来祈福我们国家国泰民安,家庭安康。